科技部、生態環境部、住房和城鄉建設部、氣象局、林草局等五部門針對我國主要生態環境問題與重大科技需求,編制了《“十四五”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》,并于近日印發,將構建面向現實與未來、適應不同區域特點、滿足多主體需求的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。
規劃的總體目標是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、防范生態環境風險為重點,深化生態環境健康、化學品安全、全球氣候變化等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研究;研發環境污染防治、生態保護與修復、固廢減量與資源化利用、生態環境監測預警與風險控制等關鍵核心技術,形成高端新技術、新材料、新裝備,引領環保產業跨越式發展和國際競爭力提升;完善適合生態環境學科、產業特點的科技創新模式,構建面向現實與未來、適應不同區域特點、滿足多主體需求的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。
其中在生態保護修復與生態安全方面,創新人與自然耦合生態系統演變機制、生態產品開發與價值實現模式、流域/區域生態系統完整性構建理論及技術體系,研究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保護恢復與治理、城市生態修復和功能提升、地上—地下與陸海統籌生態保護修復、流域控制性水庫群聯合生態調度、生態安全監管與風險管控、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入侵防控等技術,支撐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,建成3~4個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典型示范區,著力提升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和穩定性。
規劃還明確了生態環境監測與預警、生態保護修復與生態安全、多介質環境污染綜合防治、固廢減量與資源化利用、新污染物治理與國際履約、應對氣候變化等6個方面的具體目標。
規劃提出要城市生態環境修復和生態系統服務提升技術。揭示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形成過程、機理及健康效應,開展基于生態環境約束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綜合研究;發展生態空間格局優化方法、城市綠地生態功能修復與提升技術、舊城生態環境改造與生態環境健康社區構建技術;發展城市及城市群生態風險評價和管控技術;建立城市生態系統智能管理體系和調控模式,支撐生態環境智慧城市建設。
規劃強調要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。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、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,營造“產學研金介”深度融合、成果轉化順暢的生態環境技術創新環境。發展一批由骨干企業主導、多主體共同參與的專業綠色技術創新戰略聯盟,構建跨學科、開放式、引領性的綠色技術創新基地平臺和智庫服務中心。加快發展綠色技術銀行,促進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與金融服務、人才支持的貫通發展,形成承接變革性綠色技術產業創新、成果落地轉化和國際轉移的綜合運作服務體系,加快試點示范并全面推廣面向首臺(套)重大技術裝備的保險補償、稅收優惠等支持政策。完善重點領域綠色技術標準,推進綠色技術創新評價和認證,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。鼓勵企業實施期權、技術入股,完善科技成果知識產權、投融資、激勵及風險機制,加快推進技術成果的產業化進程。
規劃要求完善多元投入。完善資金投入結構,拓寬生態環境領域科技融資渠道。充分發揮中央財政科技資金的引導作用,通過財政直接投入、稅收優惠等多種財政投入方式,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創新的力度,激勵企業增加生態環境科技研發經費支撐,鼓勵社會以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,形成政府、市場、社會協同聯動的科技穩定投入新機制。加大生態環境領域冷門學科、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長期穩定支持,加強基礎研究投入,注重提升生態環境科技原始創新能力。建立對非共識的探索性風險資助機制,增加企業資金、風險基金、金融投資等資本對本領域發展的投資渠道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
來源: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